编者按 三年前,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启动“大学生志愿支教服务”,开展了面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支教与师资培训一体化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教育实习模式改革既使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又使大学毕业生在实习支教中接受全方位的实践体验,从而使师范院校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教改新模式。
广西师院师园学院大学生农村支教实现三赢
从2012年3月到现在,广西师院师园学院“大学生支教服务”启动已三年多了,回想三年来的辛苦和努力,学院副院长李剑喜心潮澎湃,留下了太多的感动和震撼,但收获远远大于付出——
支教为农村教育注入新活力
校园里鲜花盛开,操场上孩子们在生龙活虎地进行篮球比赛,教室里飘出动听的歌声……5月4日,当广西师院师园学院副院长李剑喜再次来到支教的小学校时,不禁由衷赞叹:温江小学变化太大了!
2012年3月,崇左市天等县上映乡温江村第一书记游锋华促成广西师院师园学院与温江小学共建“大学生服务基层教育”项目。当时,负责该项目的李副院长来到温江村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感到震撼。温江村地处桂西大石山区,山多地少,生活生产条件恶劣,村里青壮年村民几乎都外出打工,只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而温江小学从学前班到5年级有六个班200多个学生,全校仅有6个老师,学校只开设语文和数学课,教学条件非常简陋,教学质量长期处于县乡末位水平。
为了摆脱温江小学办学条件差的状况,师园学院投入帮扶资金,购买了钢琴、篮球等教学器材,修整了校舍,搭建了学校舞台。随着支教大学生的到来,他们给学校带来新的教学理念,也给山区小学注入了活力:从来没上过音乐课的学校从此飘出了的歌声,从来没上过体育课的学校操场从此传来打球的欢笑声……经过两年的努力,温江小学校风明显好转,学习成绩奋起直追。2014年秋季学期,全乡小学总成绩前50名的学生中温江小学占了7名!
至今,广西师院师园学院已在天等县、田阳县设立九个大学生支教点,派出七批大学生到各支教点进行支教服务,每批服务队在支教点开展为期3-5个月的支教活动。目前已有500名学生参加到支教活动中,分布在天等县上映乡温江小学、桃永小学、福赖小学、亮钦小学、向都镇那坡小学、田阳县那满中心校、露美小学等7个山村小学,受惠学生达2564人。
毕业生人生观就业观改变了
“到农村支教,让我从天上回到地上,原来脑子里虚无缥缈的东西在这里碰了壁,支教不仅让我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更让我学会了脚踏实地。”支教老队员蒙同学在网络上留言说。
李副院长认为,现在大学毕业生诟病不少,工作适应能力差,过于自我,眼高手低现象严重,到社会工作后,整日谈论的都是跳槽、涨薪水、如何升职等功利性话题,心态很浮躁。支教对于师园学生来说,等于上了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了解贫困地区的贫困村情。同时通过基层实践锻炼,增进了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感情,巩固了为基础教育服务,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思想,一定程度转变了就业观念。
探索师范院校教改新模式
师园学院启动 “大学生农村支教”工程,尽管起步较晚,但推进力度大,“无缝链接”,工作扎实,取得了明显成效。该校每年派出大学生到最艰苦的农村学校支教,学生在校4年的8个学期内,用6个学期在校学习,1个学期实习支教,1个学期再回校针对性补充提高。这项改革不单单是增加了实习时间,而且涉及教育思想、管理体制、课程体制、教学模式的全方位改革。需要调整课时和教学计划,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更新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强化教师技能等。实习支教不但检验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对师范院校教育工作的检验,实习生反馈回的信息,又会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作为探索高校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大学生志愿支教服务成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有效方式,提升了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产生了多赢的效果。今后,师园学院将在这条育人道路上坚持走下去,继续传播师园学院的大爱精神。”李副院长表示。
(通讯员 天英报道)